作者:佚名 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
泰寧縣位于福建省西北部,閩贛交界線上武夷山支脈--杉嶺山脈東南面。東經116度53分至117度24分,北緯26度34分至27度08分。北鄰邵武,東鄰將樂,南接明溪,西通建寧,西北與江西黎川接壤。全境東西寬43公里,南北長61公里,總面積1526余平方公里,人口124076人(1995年末數)。 泰寧近年先后發(fā)現新石器時代遺址,具有泰寧縣位于福建省西北部,閩贛交界線上武夷山支脈--杉嶺山脈東南面。東經116度53分至117度24分,北緯26度34分至27度08分。北鄰邵武,東鄰將樂,南接明溪,西通建寧,西北與江西黎川接壤。全境東西寬43公里,南北長61公里,總面積1526余平方公里,人口124076人(1995年末數)。 泰寧近年先后發(fā)現新石器時代遺址,具有古老的歷史。南唐中興元年(958年)以建州綏安縣的歸化場地設立歸化縣。宋元佑元年(1086年)改名“泰寧”,取泰平安寧之意。元代屬邵武路。明清均屬邵武府。1931年6月4日,紅軍第一方面軍攻克縣城,泰寧成為中央蘇區(qū)革命根據地21個縣之一,朱德、周恩來、彭德懷、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這里領導過革命斗爭。1950年2月9日解放,隸屬省第二行署管轄。1970年6月劃歸三明。 泰寧屬高丘、低山地貌。耕地16.49萬畝,林業(yè)用地187.36萬畝,占總面積81.14% 。泰寧屬南亞熱帶北部和中亞熱帶中部的過渡性氣候,兼具兩個氣候區(qū)的特征,春夏盛吹夏季風,秋冬則受冬季風控制。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,無霜期216--300天,年降水量1824毫米。 泰寧是福建重要的林業(yè)和糧食基地,水利資源豐富,林木總蓄積量為586萬立方米,毛竹1500多萬根,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2500萬公斤。人均占水量是全省人均量的兩倍。泰寧盛產稻谷、大豆、筍干、香菇、紅菇、毛竹、木材,還有云母、瓷土、滑石等礦產。
福建泰寧世界地質公園位于福建省西北的三明市泰寧縣,面積有492.5平方公里,其中丹霞地貌面積252.7平方公里。這個地質公園以典型青年期丹霞地貌為主體,兼有火山巖、花崗巖、構造地貌等多種地質遺跡,是集科學考察、科普教育、觀光覽勝、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。泰寧先后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(qū)、國家4A級旅游區(qū)、國家森林公園、國家地質公園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。
2005年2月11日,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泰寧地質公園為第二批世界地質公園。
公園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化歷史。晚三疊世以來,公園一直處于太平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相互作用的影響下。從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,公園發(fā)生了較大規(guī)模的火山爆發(fā)和巖漿侵入。晚白堊世以來,公園在崇安—石城北東向斷裂帶和泰寧—龍巖南北向斷裂帶的控制下形成了斷陷盆地,沉積了以砂礫巖為主的紅色巖層。晚白堊紀后地殼全面抬升,重新活動的斷裂切割巖層,使它們產生裂隙和升降差異,水蝕雨淋、風化崩塌,昔日的巖石化作了今日的天然美景。
峽谷極其發(fā)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。多期構造活動形成的復雜斷裂系統(tǒng)加上流水作用,雕塑了地質公園溝壑縱橫的地貌景觀。由80多處線谷(一線天)、150余處巷谷、240多條峽谷構成的峽谷群,以其峽谷深切、丹崖高聳、洞穴眾多、生態(tài)天然為特色。它們有的縱橫交錯,有的齊頭并進,有的九曲回腸。人們進入公園,就可見到或直或斜,或寬或窄的各類峽谷,感受峽谷形成的過程。
泰寧地質公園內丹霞洞穴數量之多、洞穴群的規(guī)模之大、洞穴造型和組合之奇特、洞穴的可觀賞性之罕見,堪稱“丹霞洞穴博物館”。洞穴大者可容千人,小者不足寸余,擬人擬物、擬獸擬禽、造型奇絕。無數奇洞鑲嵌于赤壁之中,或層層套疊,或成群聚集,蔚為壯觀。
寬窄不一、動靜不同的水體景觀與丹霞地貌及良好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相互融合,造就了“水上丹霞”奇觀。湖面寬闊,碧波粼粼,湖中有山,山中有湖。溪水在峽谷中蜿蜒曲折,漂流其中如在畫中游。潭水平靜,丹霞矗立,仿若世外桃源。 |